防爆光栅和防爆对射的日常维护是保障其在易燃易爆环境中持续稳定运行、避免漏报 / 误报及安全隐患的关键,需严格遵循防爆安全规范(如 GB 3836 系列)和设备说明书,核心围绕 “防爆性能不破坏、探测功能不失效" 展开。以下是具体维护方法,包含通用要求与两者差异点:
安全优先:维护前必须切断设备电源,在危险区域(如 1 区、21 区)操作需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或《设备检修许可证》,严禁带电拆卸、带电清洁。
工具合规:仅使用防爆工具(如铜制扳手、绝缘螺丝刀),避免金属碰撞产生火花;操作人员需穿防静电服、戴防静电手套,防止静电积累。
不破坏防爆结构:严禁私自拆卸设备外壳、更换非原厂配件(如用普通螺丝替代防爆螺丝),否则会直接破坏防爆性能,引发安全事故。
记录追溯:建立《设备维护台账》,记录每次维护时间、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便于长期跟踪设备状态。
设备外壳:检查防爆壳体是否完好,无碰撞变形、裂痕,防爆面(隔爆接合面)无锈蚀、划痕(若有轻微划痕,需用专用细砂纸打磨并涂抹防爆润滑脂,严重时需更换设备)。
密封部件:检查接线腔盖板密封胶圈、防爆格兰头是否老化、脱落,确保无松动(若胶圈老化,需及时更换原厂防爆胶圈,禁止用普通胶圈替代)。
安装环境:清理设备周围的易燃易爆杂物(如油污、粉尘、易燃液体残留),避免遮挡发射 / 接收窗口;检查安装支架是否牢固,无晃动、倾斜(防止光束偏移)。
指示灯状态:通电后观察设备指示灯(发射端、接收端)是否正常:
窗口清洁:用干燥、柔软的无尘布(或蘸少量酒精的棉布)擦拭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光学窗口,去除粉尘、油污(窗口污染会导致光束衰减,引发误报 / 漏报),严禁用硬纸、钢丝球擦拭(避免划伤窗口)。
外壳清洁:用湿布擦拭设备外壳,去除表面灰尘、腐蚀性物质(如化工车间的酸碱残留),尤其注意防爆面的清洁(防止锈蚀影响密封性)。
接地检查:用万用表测量设备接地电阻,确保≤4Ω(接地不良会导致静电积累,同时影响抗电磁干扰能力),若接地电阻超标,需检查接地线是否松动、接地极是否锈蚀,及时整改。
两者核心差异在于光束数量与探测精度,维护需针对性关注 “多光束校准"(光栅)和 “远距离稳定性"(对射)。
接线腔与格兰头:用防爆工具打开接线腔盖板,检查接线端子是否松动、氧化(若氧化,用细砂纸打磨后重新紧固),线缆绝缘层是否破损(防止短路);检查格兰头密封是否紧实(用手拧动无松动),若密封不良,更换格兰头或增加密封胶垫。
设备内部检查:仅限非危险区域(或设备移至安全区后),打开设备外壳(需厂家授权),检查内部电路板是否受潮、积尘(用压缩空气吹净灰尘,禁止用水洗),元器件(如电容、电阻)是否鼓包、漏液,及时更换损坏部件(需用原厂配件,保证防爆性能)。
严禁在危险区域内拆卸设备外壳、接线腔(需移至安全区或断电后由专业人员操作);
严禁用普通配件替代防爆配件(如用普通螺丝、胶圈、接线盒),破坏防爆结构;
严禁用水、酒精等液体直接冲洗设备内部(防止短路、受潮);
严禁在设备运行时调整光束对准或灵敏度(需先停机,避免误报 / 漏报引发安全事故)。
防爆光栅和防爆对射的日常维护核心是 “防爆性能不降级、探测功能不失效":
通用维护聚焦 “外观、清洁、接地、防爆密封",确保设备在危险环境中安全;
针对性维护聚焦 “光栅多光束校准"“对射光束对准与灵敏度",确保探测精准;
定期深度维护和应急处理则保障设备长期稳定,避免因维护不当导致安全事故或设备损坏。